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2024年第二届国际空间科学与载荷大赛在香港圆满落幕

时间:2024-08-17    

8月12-13日备受瞩目的2024国际空间科学与载荷大赛(ISSSP)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此次大赛作为全球航天领域的重要赛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00支顶尖团队参与,展示了空间科学与载荷技术的最新成果与创新思维。

本届大赛由中国宇航学会、北京理工大学、国际宇航科学院(IAA)、亚太空间合作组织、香港中文大学等共同主办,中国航天基金会作为支持单位,国际宇航科技创新组织、北京理工亘舒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战略顾问田玉龙、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一然、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邹美帅、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教育)潘伟贤、国际宇航科学院执行董事、院士Olivier Contant、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240819144455.jpg

大赛同期召开“空间科学发展论坛”。围绕“空间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加强太空探索的国际合作”以及“深空探索的机遇和挑战”三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20240819144515.jpg

大赛自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自全球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80所高校的积极参与,近200支队伍报名参赛,参与人数超过1000人,创下了历史新高。参赛选手在空间科学实验创意设计与载荷创新设计两大方向上展开了激烈角逐。经过激烈的预选赛,最终中学生组21支队伍、大学生组30支队伍的优秀项目脱颖而出,进入决赛阶段。决赛现场,各参赛队伍展示了其项目的独特性和创新性,通过精彩的演讲和演示,向评委和观众展示了他们在航天科技领域的探索与成就,参赛项目涵盖了空间科学、载荷技术、空间探测等多个方面。这些项目不仅展现了参赛者们的创新思维和卓越能力,也体现了全球空间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态势。

20240819144527.jpg

参赛选手现场照片   图/理工亘舒

本次大赛参赛选手作品从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等多方面得到了国内外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最终中学生组评选出3项金奖,分别来自澳门坊众学校的澳坊一号队、北京市一零一中学的航医肠道卫队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海淀黄庄队;6项银奖,分别来自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宏信书院的Viridis队、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的蓝花楹队、培侨书院的如鱼得水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AdAstra队、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的微晶探索者联盟队、重庆市铜梁一中的天翼星辰研究组队;12项铜奖,分别来自澳门同善堂中学的同善百年队、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宏信书院的Mission PL-2 联校队、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的SMRCV-PESP队等和5名最佳指导老师奖。大学生组评选出1项金奖,来自北京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的Star Talk队;6项银奖,科学组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Total Bacteria队、厦门大学的Liquid Gating Space Team队、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Novo Electro-protein Works队、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大学的Japura Astrals队;载荷组来自瑞典皇家理工大学的LjUzzZ队、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Guardians of the Galaxy队);21项铜奖,分别来自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的SAF-Shikan队、香港大学的DeOrbit队、中国科学院大学的GWs Hunter队等,以及最佳指导教师奖和最佳PPT/POTSTER/社群奖/仿真奖。

20240819144537.jpg

大赛名誉主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战略顾问田玉龙为金奖选手颁奖   图/理工亘舒

大赛执行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出席大赛为最佳指导老师颁奖并致闭幕词,提出国际空间科学与载荷大赛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全球空间科学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也期待更多优秀的团队与项目参与到这一赛事中来,共同探索宇宙的奥秘与无限可能。

20240819144548.jpg

大赛执行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致闭幕词   图/理工亘舒

对于获得金奖的团队,大赛组委会将遴选出具有潜力的空间飞行实验项目进行重点培育,推荐作为中国空间站、商业航天、科学卫星等飞行搭载候选项目。同时,优胜团队还将被优先列入航天人才梯队发展计划,获得与中国航天领域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及资金、技术、平台等资源支持。国际空间科学与载荷大赛,是目前国内首个面向全球汇集并培育优秀空间科学与载荷技术人才与项目的国际化航天竞赛。大赛以“共享太空 共赢未来”为主题,致力于促进航天领域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创新性技术突破,带动航天技术民用化进程,推动创新成果共享机制,让航天成果造福全人类。打造成为中国航天领域空间科学实验与载荷技术创新的重要输出平台和培育基地,同时搭建高校、研究院所、企业、资本的互通桥梁,实现共建、共为、共享、共有的航天文化理念,与世界各国一道共筑航天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40819144601.jpg

赛事合影   图/理工亘舒


- 返回列表 -